《宪法学》教学大纲
课程编码:03122003
课程名称:宪法学
英文名称:Constitution Law
开课学期:1
学时/学分:48 / 3
课程类型:专业课
开课专业:法学专业本科生
选用教材:《宪法学》 北京大学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
主要参考书:
1、张庆福主编:《宪法学基本理论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。
2、林来梵著:《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——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》,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。
3、张千帆主编:《宪法学》,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。
4、张千帆主编:《西方宪政体系》(上、下)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。
5、韩大元编著:《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。
6、【日】杉原泰雄著,吕昶等译:《宪法的历史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。
执笔人:任喜荣
一、课程性质、目的与任务
宪法学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,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法学课程。本课既可为其他部门法学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,同时也使学生对我国的宪政制度及其运行有更深刻的理解。本课程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。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同学们应系统掌握立宪与行宪的基本理论,针对中国的具体实践问题,进行深入的思考。应全面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,自觉地参与国家宪政建设的全过程。运行宪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其他部门法学打下基础。
二、教学基本要求
1、全面掌握宪政的基本理论和精神,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全面认识。
2、全面了解我国宪政建设的基本制度形式和制度运行的主要环节。
3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。
4、全面树立以人权保障为目的的现代法治观念。
5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,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之后,能够自觉地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。
三、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
绪论(4学时)
教学目的与要求
通过本部分的学习,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,概括了解宪法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学科体系。
教学内容
第一节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
一、宪法学的研究对象
二、宪法学的研究范围
第二节 宪法学的历史发展
一、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
二、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
第三节 宪法学的学科体系
第四节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
一、根本方法
二、基本方法
三、具体方法
考核要求
了解:宪法学的历史发展
理解: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
掌握:宪法学的研究对象
第一编 宪法基本理论(18学时)
教学目的与要求
本编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宪法的基础理论知识,正确地认清什么是宪法和宪法的本质,掌握宪法分类、宪法结构与宪法原则。了解宪法制定、修改与解释和宪法监督、违宪审查等有关知识。
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(4学时)
教学目的与要求
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,着重掌握宪法的概念、宪法的本质和分类,掌握宪法渊源、宪法典的结构和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。
教学内容
第一节 宪法释义
一、宪法词义在中西方的演变过程
二、宪法的特征
三、宪法的定义
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
一、宪法的形式分类
二、宪法的实质分类
考核要求
了解:宪法词义在中西方的演变过程
理解:宪法的分类
掌握:宪法的定义、宪法的特征
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(2学时)
教学目的与要求
通过历史的研究,了解近现代和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,掌握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,认识我国的现行宪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。
教学内容
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
一、法产生的条件
二、法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
第二节 现代宪法的发展
一、代宪法的产生
二、表性发展事例
三、宪法的发展趋势
第三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
一、清皇帝、北洋军阀、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
二、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
三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
第四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
一、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》
二、1954年宪法、1975年宪法、1978年宪法
三、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
四、宪法的发展趋势
考核要求
了解: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:经济条件、政治条件、文化条件;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。
理解:现代宪法的发展历程;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。
掌握: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以及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
四、考核方式:笔试(闭卷)
五、其它信息: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