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在《文学评论》2022年第3期发表文章《“人民性”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》。该文在回顾1942年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内容的基础上,梳理了《讲话》所奠定的“人民性”文艺思想的理论与现实资源、发展历程和丰富成果,从历史逻辑、政治逻辑、伦理逻辑三个层面对《讲话》作出了进一步的确认和理解。
文章认为,《讲话》是一种历史事实和现实精神的互动存在,理解《讲话》不能只限于对文本的评价,而是应将其置于中国现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,进行历时性和现实性的客观评价。以“人民性”作为文艺思想的核心,既是寻求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,是一种时代的选择;又是中国社会政治逻辑在文学史中的必然反映,是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学的本质内容;同时也是以人性为根基的一种伦理选择,是文艺自身在政治、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坚持的道德立场。文章进一步提出,经过80年的发展与实践,“人民性”文艺思想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充,而在新的历史时代下,人类意识和国际视野作为“人民性”的一个重要方面,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话语体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命题。
文章不仅对“人民性”文艺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,更以纵深性的视野和方法,着眼于文艺与历史、与社会生活的广阔且复杂的互动,客观地呈现其来源,立体地阐明其意义。同时,文章的历史研究以当下为本位,从中提炼《讲话》延续至今的生命力与思想价值,获得对于当下文化建设的启示,进而建构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新阶段的深刻理解。